盈满心灵深处的大爱礼赞——青年版画家陶将作品印象 文/周瑞峰 明心 彭成军
盈满心灵深处的大爱礼赞
——青年版画家陶将作品印象 文/周瑞峰
时下已有不少版画家改画中国画或油画,这种多元发展是很平常的事,无可非议,更何况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大师也是多面手。而我特别敬佩陶将的执著精神与“一意孤行”。近些年,他也画些轻松的山水画,但是始终没有放松和放弃木刻版画的创作。在当今版画走入低谷、市场不被看好的形势下,仍有一批有志于版画创作,尤其是从事木刻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在勤奋地、默默地耕耘。陶将就是其中一位意志坚强、不计得失、永不退却的木刻艺术家。(作品部分见《国画展厅》)
陶将的版画以激情著称。从他的《与爱同行》中就可以窥见他处理大场面、大气势、大气派的艺术才华。只有130厘米×80厘米的画面却容纳了100多个人物。一个个救援的场景组合成“爱”的激扬交响乐。陶将最善于刻画人物的形态,100多个人,各具形态,形成强烈张扬的气氛。画中隐约的一颗红心,配以弧形与刀法,更增添了画作的内蕴与气势。
陶将的画有骨有肉。《出击》是陶将近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他的刀笔之下,显得自然而又激扬。提弩、弓腰、竖眉与虚化的硝烟营造了“出击”的气势。画面的疏密有致,更显画家的匠心之处,张扬与气势需要有强烈对比与反差才能奏效。画面下侧用疏密有致的斜刀刻出利剑般的刀痕,画面大部分则先着力刻画两个人物,然后再用斜刀刻出背景人物的轮廓,并提亮相关背景,线条粗粗细细、长长短短,使得深沉的气氛中,有思想的激荡,有心潮的起伏,有波涛的汹涌,使得表现对象的精神品质呼之跃出。《向前进》是陶将主题性木刻版画中为数不多的用红色套印的作品。这幅作品与《出击》同样用了跨度较大的手势,但不同的是在构图上,前者饱满丰实,后者空灵写意,但同样有愤怒,有呐喊,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近来,陶将的许多作品已从表现转入写意,《鱼水情》、《黎明行动》尤为明显。写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随意、放松,意是讲究意境与气韵,松是不拘细节与外象,艺术修炼到“随心所欲”之时,也就到了一种境界之地。纵观陶将的版画创作,视为能够揭示生命形式作为最直接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在具体形式上,既有鲜活的外在面貌,又有深层义理的彰显;既不是摹仿真实的客观存在,又不是完全的抽象表现。他的版画创作,尤善画面结构的表现,体现在点、线、面组织的那种上下相望、疏密相兼、前后相合、大小相扶、虚实相生的变化上,所组成的画面形态之间有机的排列,表达物象内在的生命活力,揭示出生机勃勃的生命情境和盎然的情趣。这与他对生命形式的体验有着密切联系。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的作品才能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把握,才能把如此复杂的感受,呈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能够领会到他所感受到的境界。
著名美术理论家林木在他的《纯粹的版画艺术》一文中提到:版画在今日之中国是一种阳春白雪般纯粹的艺术。喜欢形象乖巧美好的国人弄不懂这种需要高度提炼、概括、抽象,讲求形式意趣的艺术。所以版画进不了市场,大批版画家们也早已知难而退,改弦易辙,而今天尚坚持在版画阵地的人,应该都是那种有着艺术的痴迷,忘世的激情,而又清心寡欲献身这种感情事业的艺术殉道者。范迪安先生又说,人们的目光容易被热闹的景象所吸引,而忽视了沉着而坚定的坚持自己艺术目标的画家。
很显然,陶将是坚定地在艺术幽径上默然行走的,他的心态和角度完全不被其他艺术现象所干扰。陶将说,山口尖上长不成大树,因为那里有变速极快的风在狂舞,他说出了一个哲学的普遍规律。中国文化中“抱拙”、“守一”的禅训,陶将有这种精神。他从版画里挖掘出一口深井,源源不断地汲取甘泉,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怀、对军旅情感的体验完全融入了创作过程中,使这一简单而贫乏的程式充满了生命的颤粟与波动。
陶将突出自己心灵对外界的感悟力。这种刻意用心去感知世界、恪守吾手画吾心的创作姿态使他的画作在拒绝矫情的同时,也摒弃了世俗的浮泛与虚无,抛却了那些空洞的油滑之气,而成为乐趣、沉思、智慧和理想的高度结合,朴实之中渗透着诗性的气质,让人接受许多启迪。我一向以为,它不是对生命的临摹,它是对心灵的追踪与缉拿,它不是对大脑的操持,它是一些常常被眼睛遮蔽所肢解但被灵魂所整合所升华所创造的存在。绘画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要阐释着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便是心智的沉淀与积累所致。陶将独抒性灵地创作着,用他那颗孤独而又敏锐的心感知着,以饱含生命情怀的笔意,不加修饰却将人生的诸种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将不是简单地运用人物视觉在内在世界中摹写外在世界,也不是把一个完成了的内在世界直接投射到外在世界之上,而是将生命的情态与文化积淀这种内在与外在、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这两类因素互相融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推心置腹的独白性,使我们品味这些画作时,犹如读他的内心性格,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感彻底消失了。
而艺术的表达则是无止境的。我们说,绘画作为一种精神劳作,作为画家生命律令的一种折射,它是以一种崭新的审美符号向人们表达创作者对存在的洞悉和发现,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审美内蕴上的独创性,即对生存的独到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讲,陶将的努力也许正在于此。
心迹 墨痕
——陶将水墨山水作品赏析 文/明心
陶将的水墨山水,用墨多从平淡入手,尤重轻描淡写,追求笔、墨的清新韵味,用线全是"骨法",全是柔韧性极强且游离宋元之间的印痕。他的用笔用墨的清淡儒雅是对唯美视觉的保证。他借助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恰到好处地创新了当代意识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陶将近期创作的水墨画系列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本人围绕笔、墨语言的探索空间所做的一次新的尝试观其作品:抒情写意、笔墨圆润,气韵生动,大气磅礴,雄强壮阔,造景既具象又抽象,意境宏观,表现着强烈的生活感受,极具象征意义和抒情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家所身处的“一方水土”——地域、地貌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画家从自然中所受到的滋养也不同。当然,一个画家可以行万里路,可以天南地北游历不同的名山大川,但能够真正影响他的艺术的,还是那些能与他的心灵相沟通的自然环境。如果画家失去了这种对自然的直观把握,只是在形式结构上或笔墨趣味上玩花样,山水画是没有出路的。纵览陶将的山水画,可以说,江南孕育了陶将,传统造就了陶将。
读陶将的山水画,能打动人的还有他的“法”。所谓“法”,就是一种规范,一种标准,一种原则。傅抱石的“抱石皴”就是 “法”,见一块就便可知其画。黄宾虹、陆俨少等当然也都有 “法”。“法”在形式上应该是简单的,而其内涵则是丰富的,所谓“简单”,乃是经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炼金成液,弃滓存精”。从事水墨艺术的人要想上升成“家”,就必须有“法”,否则就不能称“家”。陶将的山水画是有“法”的,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立足画坛,也能立足市场的奥秘。陶将山水画最大的“法”,就在于探索地运用了宿墨笔意,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运用点和线两种因素,将其演变为既能造型也能造境、既能造境也能造意的主导语言,贯穿融会于通幅之中,以宿墨画树水,以宿墨画花草,……而且他在运用宿墨笔法时,并不是拘泥于单一,而是力求灵动多变,苍润兼济,虽然只用纯水墨,却能使画面生机盈然,偶然施以一些淡淡的色彩,更显出墨色的深远。宿墨,在陶将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陶将坚持面对自然,在自然中陶冶升华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修养,他赋予笔下山石以人格,罩上深沉悠远的人的思想情感。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通过观察、深入体会、揣摩、提炼这样一个过程,最终获得精妙丰富的艺术构思,真正的做到了“迁想妙得”。纵观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一贯的人本主义传统。无论是庄子的“大道为美”,还是后来的“意境”说等,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自然主义与人格主义两大品格。陶将的艺术创作就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充满了对大自然与生命万物价值的肯定和赞美。
陶将的绘画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内涵,他从传统语言中延伸,把敏锐的触角伸向自主精神的广阔空间,找到了适合自己天然性情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样式,朴拙的意象揭示了他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感知与思辩。陶将以他的作品与自然万物对话,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物我交融”的理想境界。
自由而然的创作心境,柔中有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浓与淡,紧与松,节奏与韵律等矛盾对立、统一的处理,陶将将自身的精神状态与笔、墨工具融会贯通,完成视觉上的新个体的塑造。笔墨的这种生命气息,表现的是气韵生动的自然生命状态。而气韵的传达正是画家的“心性”使然。陶将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升华着他生活中的山水,体现出一种战略家的胆识与才能。
在陶将的系列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在寻找一种既在传统文化框架下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一个新的绘画突破口。这是深受写实观念拘束的画家所做不到的。陶将先生游艺于“写实”与“自由书写”、“呈现传统”与“表现当代”间。意境出性情,笔墨显高度,形式见创造。我个人觉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属于融合阶段,从学术层面上来讲是非常宝贵的。陶将正在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平台达到新的美学统一。这正是陶将先生所追求的:革命性精神、兼容性精神和创新性精神。
就当代绘画而言,有思想性、创造性的画家,才是收藏家所真正挖掘的类型。艺术家应着眼于发展,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整个艺术创作的前进与发展。陶将经过多年积极的探索、艰苦的创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他的山水系列作品以独特的面貌在风格众多的中国画坛中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长期的探索中,他逐渐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创作语言,这种语言是新颖的,富有表现力的,是建立在“写实”与“自由书写”之上的。陶将的艺术是意境代言、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和文化符号,表现的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陶将的作品已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推荐。随着艺术市场的日益成熟,与其所占学术地位和作品质量来看,陶将先生作品的收藏价值也会日益攀升。
入 木 三 分 见 精 神
——杭州市青联委员、著名画家陶将小记 文/彭成军
走进武警上海政治学院教学楼,大厅里悬挂的那副浮刻版画作品《快乐的宣传队》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作品用朴素、清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一种自由、诗意的意境。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美术研究员、杭州市青联委员陶将。
版画是用刀或化学用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众所周知,可谓费时费力。然而,陶将却对这一艺术形式情有独钟。
陶将从小喜爱绘画。中学时每逢假期就自费到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培训班接受专业训练。陶将带着画笔入伍后,在部队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业余时间继续学画作画,并开始涉足木刻版画。小小的刻刀在他的手中一起一落,一块块平淡无奇的木板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有手持钢枪的执勤战士、火热的训练场面、三尺灶台边忙碌的炊事班长、鱼水情深的感人瞬间……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的造型,让战友们啧啧称道。陶将的才华逐步显现,组织上先后安排他到中国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创作,师从张远帆、塔林托娅等版画名家,艺术水准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实践中,陶将不仅付诸作品以外在的形式美,更注意赋予其内在精神,力求通过刀与笔的风骨、色与质的情韵乃至意与象的律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陶将热爱警营,感谢部队对自己成长进步给予的巨大帮助,因而把创作题材主要定格于部队生活。他经常深入基层,在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基层战友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把握部队工作生活的精神实质。他的作品由于贴近部队生活,不仅受到基层官兵的喜爱,也得到名师大家的肯定,多次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近几年来,他的作品《黎明行动》、《与爱同行》、《向前进》、《出击》等,先后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第11届全国美展等,部分作品在军内外书画展中获奖。
陶将追求艺术的创新,在创作《与爱同行》那120厘米见方的画面时,他足足安排了100多个人物,以群起激昂的气势彰显了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显示了他处理大场面、大气势的能力。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价这幅作品“画风质朴清新,兵味浓有张力,画面在现实生命力与形式的生命形态之间找到了同一性”。
陶将对基层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老兵退役、新兵入伍时,他都会创作些相关主题作品,送给基层战友们留念;每逢重大节日,或党和国家喜逢大事时,他就会拿出刻刀刻上几幅作品,以此抒发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祝福。